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已于近日召开,会上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税收、就业、科技创新、经济总量等各个维度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大会发布《大连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奋力开创大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4月1日,由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第95期贤言荟语沙龙以“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线上成功举行。
活动由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晓猛主持,特别邀请大连亚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儒,大连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大连林家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市食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林楠,辽宁东盛集团董事长文起东,大连伟岸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丙文,大连浑元数据增长架构师康复,大连华天软件总经理陈秋男,大连早道教育创始人杨海斌,大连市新的社会阶层高新区联谊会会长、大连奥远集团董事长胡剑锋等大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共同参与探讨。
方健儒:
1.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对国家富强至关重要。
2.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政府支持不足、国内外环境变化等挑战,但从企业家角度也需要在规范经营、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自我革命,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扶持。
3. 落实亲清政商关系需要将其落实到基层并互相尊重理解,而不是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
胡冬梅:
1. 企业家需要具备创新、创造力和整合资源等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学习失败案例是重要方式之一。
2. 作为经营者,需要有坚持的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并不停地往前推进,不能轻言放弃。同时,“挖护城河”和建立多个领域的竞争优势都需要坚守。
3.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家需要具备不断学习、接受挑战和突破自我的能力。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技术的共同作用,是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企业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的首要目标是价值观的梳理。认知到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以及员工的收入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价值共同体是实现长期利益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基础。
5. 政府应该逐步优化成“有限政府”,让市场和企业凭着自身的竞争能力去创造和发现价值。政府作为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不应当同时参与经济活动,否则会影响公平竞争和营商环境的形成。
林楠:
1. 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成分。私营企业在不断创造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中,贡献社会价值并进行资源再分配,企业要对社会负责,承担社会价值和责任。
2. 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企业来承担责任,但企业本身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优先考虑经营能力和利益最大化。员工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才能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收益。
3. 企业和员工应该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包括享受和共同承担后果。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不应该简单拿道德成本去理解,而应该从经济层面和经营层面来看待。
4. 政商关系需要在法制健全、人民觉悟提升、社会财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清晰化。
文起东:
1. 企业家精神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和服务社会。
2. 民营企业的不足和挑战因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以生存为首要目标。但需要企业家跟上时代的发展,包括提高眼界、宏观思维、产业思维和资本思维。
3. 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改变,建设公平透明、公开的环境。
赵丙文:
1. 企业家精神不仅包含爱国情怀、勇于创新、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国际视野等大范畴,更应该体现在坚守、执着、踏实肯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等细节方面,而这些能力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2.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对行业整体走向的把握和资源整合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应提高决策组织能力和宏观视野。
3. 民营企业应该与政府建立平等沟通的关系,而不是与政府疏离或过于亲近。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设立正面清单,实现政商亲清。
4. 全体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需要机制绑定和文化驱动相结合,责任感、使命感和技术兴趣等因素可通过激励机制体现。
康复:
1. 民营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全球化竞争和大国博弈的挑战,需要有足够的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 为了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做出结构性改善,执政理念、全民素质等方面也需要跟进。政府在对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时存在着集团化的特点和难度大的问题。
3. 企业家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去思考问题,既要站在全球化竞争的角度,又要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政府应该肯定企业家的价值,并在公平透明、理性的状态下通过机制落实这种关系。
陈秋男:
1. 创新和坚持是企业家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历史也证明它们能够让一个企业快速成长。
2. 民营企业经过三年的疫情,面临生存困境和研发能力欠缺的挑战。面对当前中美脱钩和国家发展需要,企业需要有创新和持续研发的能力,否则很难突破美国的封锁。政府应该以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让企业凭着自身的竞争能力去创造价值。
3. 利益共同体是让员工共享企业利益和风险的方式,但执行时机非常重要,最好在企业快速膨胀、需要大量人加入的时候启动。
4. 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的基础利益是不可剥夺的,但要实现利益共同体又需要互相承担责任和风险,两者存在矛盾。
杨海斌:
1. 社会和企业需要遵循契约精神,这是保证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2. 畸形的舆论环境、偏移的舆论导向,难以形成积极的营商环境。
3. 员工利益共同体是新时代组织方式的重要趋势,可以通过将组织打散,形成细分组织,让核心员工参与管理,并实现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新时代的年轻员工尤其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付出精神和专业精神等特点。
胡剑锋:
1. 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个“无限游戏”,长远考虑,做事与赚钱并不一定相关。
2.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预期不足,政治和经济边界不清等,民营经济需要长期预期支持和社会导向的尊重。
3. 要找到企业内部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目标;要制定好规则,明确优先安排,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合作精神。
4. 获得服务信息最可靠的方式是通过“微服私访”到企业去访一访,听听民间群众的声音,同时需要找到能够提供有价值服务的人来提供服务。
5. 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启迪、长期的学习比追求市场需求更为关键。